居安思危,小米虽未入局却已在局中
对于小米造车笔者个人并不感到意外,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化的趋势已经成为现实,软件定义汽车的苗头也已经初步浮现,能够准确把握住用户需求的科技公司反而更具潜力。而手机科技公司更是拥有完整的软硬件研发整合能力,同时具备完善的生态体系,这简直就是未来造车新势力的必备条件。如果账上还能拥有充足的现金流,面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几十万亿的超级大蓝海,谁又能抵挡住这个诱惑。我们细数一下,具备以上这些条件的厂商,苹果、华为等企业已经悉数入局,那么对于同样想要搭建自己生态体系的小米来说,或许已是身不由己。
对于科技巨头来讲,稳定的内部结构并不能保证自身能够永立潮头,外部变化往往会在无形中将其吞噬,诺基亚就是很好的例子。随着5G时代的到来,未来衣食住行可能都会实现智能网联化,而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汽车将会成为一个全新终端。它的算力更强,可以构建的场景更为丰富,无疑将会是未来智能生态体系的重要接入口。针对这一点,其实华为早已通过与车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了布局,小米在这一点上已然落后。对于小米而言,想要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必须再逼自己一把,所以造车这条路势必要破釜沉舟。
研发力量充足,软硬件优势明显
以上是着眼于未来居安思危思考,立足于当下,小米造车依旧优势十足。首先,就像雷老板自己说的一样,小米目前拥有10000多名研发工程师,对于电池、充电技术、智能语音、智能芯片等多方面都有些不错的积累。从电动汽车的角度来看,以上这些技术无一不是未来电动汽车发展的必备核心技术,所以很多人说未来汽车可能是是装了四个轮子的手机这样的表述也算贴切,毕竟核心技术方面二者确有很高的重合度。
另外,雷老板对于电动汽车也绝非小白,早在2013年,雷老板曾经特地去拜访了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2015年有传言北汽新能源曾想拉上小米一起造车,虽然后来不了了之但也绝不是空穴来风。虽然往后一段时间内小米没有造车的打算,但是雷老板对于电动汽车的投资可是一直没停,从蔚来汽车到小鹏汽车,背后都有雷老板的影子。所以雷老板虽然没造车,但是他确实完整参与了国内国内两大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其中究竟学到了多少东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一定看清了未来的趋势。也正是身在其中,见证并参与了国内新能源的一步步崛起,所以雷老板决定自己造车时才会不引入外来资本,靠自己的血条硬刚。
外部环境逐步成熟,小米又要站上风口
除了自身优势外,近年来外部环境逐步成熟,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正在稳步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新能源相关政策的扶持,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从低端的五菱宏光MINIEV到高端的特斯拉增量明显。尤其是消费者对于国产造车新势力的接受度也非常不错,价格普遍不低的蔚来、理想、小鹏等车企销量也节节攀升。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于新成立的车企来说简直完美。
当然了,得益于政府的扶持,除了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外,国内还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近几年我们看到了国内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是我们很少看到日韩欧洲的新势力,背后与我国完善的产业链密不可分。同样特斯拉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国产,甚至开始出口,同样也展示出了国内供应链体系的强大。当然作为小米同样也能享受到这股红利,未来的小米汽车无论是定位高端还是主打性价比,国内强大的供应链体系都能为其提供基本保证。
虽然拥有非常合适的内部条件以及外部环境,但是经营汽车品牌与手机品牌依旧区别很大。小米手机的成功经验并不能完全复制到汽车领域,因为汽车相比于手机复杂程度高了可不是一星半点。无论是对于供应链的整合能力,还是对于细节方面的把控都将是全新的挑战。按照造车新势力的一贯做法,小米大概率也会选择代工,之前小米一度传出与长城合作的消息,但是并未得到官方回应。个人感觉应该不会空穴来风,二者同属北方大厂,长城魏建军与小米雷军都是务实主义作风,小米的在科技领域的软硬件积累正是长城所欠缺的。而长城汽车的强大供应链体系以及出色的品控也是未来小米看重的点,所以二者如果联手的话也算得上强强联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米在这个时机选择造车,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由于各种外部原因,华为芯片被封锁后,对于小米的威胁大大降低,小米核心手机业务逐步坐稳全球第三大厂商。并且手机业务逐步进入存量市场,想要突破其实很难,而新能源代表的新出行则是展现出了无线的潜力,如果利用自身在科技领域软硬件的积累成功在车圈出道,那么小米未来无疑将会给我们描绘更多可能。
© 2011 - www.xnyaut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微信右上角进行分享
我知道了
要想收藏,请先登录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