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利总统见证895辆公交车交付,到迪拜40辆纯电动公交打破欧洲品牌垄断,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亲临提车的1000辆订单,到葡萄牙、丹麦等欧洲高端市场的持续突破--中通客车的海外足迹,正勾勒出中国高端品牌客车出海的"时代印记"。
10月18日,以"共生共创共赢"为主题的"中通客车2025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青岛隆重举行,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相聚青岛,近距离感受中通智造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中通客车以品质为基,以创新为翼,赋能品牌升级,海外市场佳绩频传,全球竞争力稳步提升。活动现场,中通客车旗下11款精品车型一同亮相,覆盖城市公交、旅游客运等细分领域,全面展现中通智造前沿科技及绿色理念,为全球合作伙伴献上一场"精彩大秀"。
战略锚定
从"走出去"到"扎下根"
纵观全球交通装备市场竞争格局,中通客车的全新突围始于战略定位的升级迭代。来自山东重工集团的前瞻性国际化布局,为中通客车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这种战略定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中转化为具体实践。
迪拜市场的突破颇具代表性。作为欧洲高端品牌长期主导的阵地,中通客车不仅以近百台的批量订单实现中国客车首次进入当地公共交通领域,更以40台纯电动公交创下阿联酋最大批量电动客车订单纪录。这背后,是企业对高端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更是战略升级的必然结果。
从沙特市场超过1.5万辆的保有量积淀,到智利首都近两千辆电动客车成为当地绿色交通中坚,中通客车用遍布全球的运营网络证明:唯有将自身发展嵌入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浪潮,才能实现从"走出去"到"扎下根"的跨越。
本地化战略的持续深化,则让这份跨越更具韧性。在欧洲,通过海外研发、生产、质检团队的持续努力,中通客车推动技术标准与当地需求深度适配,既规避了文化与市场壁垒,更实现了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打造中国制造海外崛起的新时代样本。
中通客车董事长王兴富介绍,2025年1-9月份,中通客车海外业务占比达到70%,海外收入增长40%,收入增长远远大于销量增长。优秀的业绩得益于山东重工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强有力引领;同时,"战略升级、科技创新、集团协同"的海外业务三位一体模式,也为中通客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科技赋能
破解全球市场差异化考题
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浪潮,全球市场的多样性需求,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中通客车的应对之道,是以持续的科技创新构建技术韧性,用定制化策略回应不同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中通客车董事长王兴富介绍,中通客车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常年保持5%以上,近千名研发人员组成的核心团队,专为海外市场搭建的研发体系,让技术创新有了坚实基础。
针对迪拜高温风沙气候,定制开发高效冷却与防尘系统;为智利复杂路况采集路谱数据,实现精准定位开发;给丹麦极寒地区配备先进电池热管理技术,为东南亚多雨环境打造防腐蚀车身……
看似细微的技术调整,实则是中通客车从"标准化生产"向"场景化创新"转型的缩影,凸显了企业对全球市场需求的实时关注与积极回应。
当然,技术创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市场竞争力的跃升上。在新加坡、丹麦等对品质要求严苛的高端市场,中通客车凭借智能化配置与绿色性能站稳脚跟;葡萄牙市场超过50%的新能源客车占有率,更让中国品牌成为当地绿色出行的核心力量。
可以说,从纯电动城市客车到高端旅游客车,从单层公交到双层巴士,中通客车已构建起覆盖多元场景的产品矩阵,用技术实力打破"中国制造=低端"的刻板印象,推动"中通智造"品牌形象持续升级。
集团协同
全产业链支撑品牌底气
当今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难以为继,产业链的协同作战成为"制胜关键"。中通客车的全球化底气,自山东重工集团全产业链的强大支撑,这种协同效应让企业在全球市场发展中进退有据、游刃有余。
依托山东重工集团产业化优势,中通客车与潍柴、重汽等伙伴企业资源深度共享:销售渠道的互通让产品快速触达全球客户,研发平台的协同加速技术突破,服务网络的联动保障售后响应效率,配件体系的支撑解决海外运营后顾之忧。
这种全产业链协同模式,既降低了单打独斗的成本风险,更形成了"1+1>2"的聚合效应,展现了中国商用车产业链的体系能力与发展韧性。
产业链的协同优势,最终也成功转化为品牌输出的硬实力。目前,中通客车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驰骋,在德国、匈牙利等地,中通新能源客车的身影早已深入人心。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输出,中通客车海外市场的跨越式升级,也成为了中国客车"由大到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通客车的全球化故事仍在续写。伴随全球市场的竞争升级,中通客车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技术、更协同的生态,在全球交通装备市场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点击微信右上角进行分享
我知道了
要想点赞,请先登录会员!